“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中央企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嚴格依法誠信經營,堅持本土化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央企業把企業發展與當地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改善當地民生、推動協調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貢獻了中國力量。
走出去、融進去、連民心,“一帶一路”是發展之路,也是溫暖之路。
共享之路
——不僅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還以“師傅帶徒弟”實現技術轉移
不僅吸納就業,還要培育當地人才、扶持當地技術,這是央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的目標。
連接肯尼亞東部港口城市蒙巴薩與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去年5月31日正式開通,這是中國交建承建的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并提供10年運營維護的國際干線鐵路。
數據顯示,蒙內鐵路僅在修建期間就為肯尼亞人民提供了累計超過3.8萬個工作崗位,當地雇員占總員工比例約90%。目前,在蒙內鐵路從事運營工作的當地員工達1570人,電力綜合管理員凱內迪·科梅托伊就是其中一位。
科梅托伊是土生土長的肯尼亞人。“我在北京大學讀的本科,后來在上海大學讀研,學的是工程管理。”科梅托伊用流利的中文說??泼吠幸?017年來到蒙內鐵路工作。他說,書上學的和實踐中不完全一樣,來自中國的“師傅”教了他很多,“我們現在每個月都要考試,檢查我們學沒學到位”。
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技術轉移,正是肯尼亞目前所需要的——這個國家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占比高達20%,青年失業問題一直困擾著肯尼亞。當地人表示,蒙內鐵路不僅為他們創造了就業崗位,還將中國的技術、管理經驗帶到了肯尼亞。
“蒙內鐵路帶來的效益才剛剛顯現。”在中國交建子公司中國路橋工作的約瑟夫·吉托表示,4年前,他經濟拮據,跟父母居住在一起?,F在,在中國公司他已經從一名文員成長為公司里的“多面手”,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收入提高后,他獨自租了一套兩居室,還在內羅畢郊區買了一公頃土地,準備蓋房子。“多虧了蒙內鐵路建設,讓我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央企業海外分支機構38.4萬名員工中,85%是本地員工,不少企業員工本地化率達到90%以上。
今年5月1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國際機場通航。機場航站樓工程為新機場的主體建筑,由中國建筑承建。項目負責人介紹,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中國建筑全面推行勞務屬地化,累計共使用當地勞務3000余名,長期保持本地勞務700余人,占到項目勞務日常總數的94%。
項目進入履約高峰期時,中國建筑摒棄了過去全部依靠中國管理人員的模式,通過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的方式,引進32名巴基斯坦中層管理人員(占當時管理人員總數的46.5%)。經過3年的推進,公司本地管理人員達到45名,占比已經接近60%,崗位涵蓋現場工程師、合同工程師、深化設計師、商務預算員、稅務財會等關鍵管理崗位。
中國建筑還創新了“海外人才到中國”的培訓與交流方式,深入推進屬地化人才隊伍建設。2015年,公司結合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進程,在當年10月全額資助8名項目沿線居住地的優秀高中畢業生赴中國留學,并與8名學生簽訂培養就業協議。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中國教育平臺培養出一批了解中國文化、具備高等專業知識的當地青年人才,既為公司儲備了未來本地人才的中堅力量,也為巴基斯坦社會培養了高等人才。
綠色之路
——給村民保留稻田,給海龜清澈海水,綠色理念貫穿“一帶一路”建設
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是央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變的追求。有兩個故事,在沿線國家流傳。
第一個是“百畝華電稻田”的故事。
在柬埔寨戈公省,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額勒賽水電站,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一項目的建成,對調節流域內季節性旱澇、保證下游農田水利灌溉、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平衡起到積極的作用。而更讓當地村民感動的是,華電主動調整前期規劃,想方設法保留了村中原有的稻田。
“在電站規劃中,我們盡量減少對原居民的搬遷,盡量減少土地特別是耕地的淹沒。”電站項目負責人說。經過反復討論,華電集團將原本規劃用作修建營地的100畝稻田為村民保留了下來,還專門修建了水泥灌溉溝,確保稻田旱澇保收,而營地則修建到了附近的半山坡上。村民們把這塊稻田叫作“華電稻田”。
第二個是“哈電鷹嘴海龜”的故事。
阿聯酋迪拜的“哈斯彥清潔煤電站”是中東地區首個潔凈燃煤項目,由哈電國際承建。電站項目經理段騰飛介紹,項目碼頭施工區域位于迪拜海岸線上。每年3月中旬到6月中旬,當地的瀕危珍稀物種——鷹嘴海龜會在夜間爬上沙灘產卵。如何在施工時不影響海龜的正常繁殖?哈電國際和當地環保部門聯合啟動一套“監控保護方案”:科學控制施工照明的角度,確保夜間不驚擾海龜;現場巡視,一旦在清晨發現海龜巢就第一時間進行安全圍護,及時將海龜蛋移到特別的孵化區;待夏季海龜蛋孵化后,將小海龜放歸大海。
“在海上我們專門裝了五個監測站,監測海水的水質。雖說項目在海上施工,但海水還是非常清澈。”段騰飛說,此外,經過特殊設計的防淤簾長達10余公里,將海域內可能的環境風險降至最低。
阿聯酋海洋環境組織主席和創始人阿里·薩格爾說:“看到像哈電國際一樣的中國企業幫助我們進行環境保護,我很感動。”
這樣的“綠色”故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斷涌現。嚴格遵守國際通行規則和當地環保法律法規,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始終致力于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中國中央企業不斷提高環保標準,采用先進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愛心之路
——助學、修路、文化交流,項目走到哪兒,公益做到哪兒
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公民?中央企業把目光投向公益事業,項目走到哪兒,公益做到哪兒。
位于緬甸曼德勒省新階鎮的炯五孤兒院,是一所由寺院方丈管理的僧侶學校。在校的絕大多數小和尚是孤兒。由于宿舍和教室嚴重不足,105名學生需分批上課。中國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得知后投資擴建了學校。方丈感慨地說:“謝謝你們為孩子們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學校捐建了校舍,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們帶來了溫暖和感動,讓他們理解到愛是沒有國界的。”
哈薩克斯坦位于寒冷干旱的中亞腹地,當地人民沒有種植蔬菜的習慣,冬季蔬菜短缺昂貴。中國石油投資287萬美元,建設了一座現代化溫室蔬菜大棚,使阿克糾賓市民一年四季吃上了新鮮蔬菜。僅在哈薩克斯坦,中國石油就已累計投資420多億美元,公益投資達到3.5億美元,多個項目獲得“最佳社會貢獻總統獎”,被哈國元首譽為“油氣合作典范”。
包括緬甸、哈薩克斯坦在內,通過捐資助學、架橋修路、改善醫療、解決當地居民的飲水及社區服務等,中國石油在“一帶一路”地區的公益事業已涵蓋蘇丹、尼日爾、乍得、印尼等所有項目所在國,讓200多萬人直接受益。
馬累樂團是國家電網巴西控股公司贊助的一項社會公益項目,致力于為貧民窟孩子提供樂器演奏義務培訓、改變和豐富貧民窟青少年業余生活。2012年起,國網巴西公司主動贊助“文化之旅”并組建交響樂團,用音樂為巴西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如今,公司已幫助300多名貧民窟青少年圓了音樂夢想,“馬累交響樂團”已成為里約的一張“音樂名片”。同時,國家電網還積極推動中國和巴西文化體育交流和巴西青少年教育項目、國際青少年乒乓球里約巡回賽、中巴文化月、里約四季長跑等社會公益項目,促進了與當地人民的理解和共贏,獲得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社會責任管理最佳實踐獎”。
在老撾230千伏巴俄-帕烏東輸變電項目中,國家電網子公司中電裝備公司得知當地教育資源落后時,立即與當地政府和學校聯系,商定為學校進行場地平整并供其作為操場使用。2017年2月上旬,該工程項目部組織施工隊伍免費修建學校操場達2000平方米,為學生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老撾國家電力公司輸變電部主任布明評價道:“中電裝備公司是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我為中電裝備公司點贊。”
對于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上的履責表現,業內人士指出,中央企業通過一個個項目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連接在一起,實現走出去、融進去,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